從高分考取師大附中音樂班國中部,
到全國學生音樂比賽台北市南區優等第一名,
接著全國學生音樂比賽決賽優等第七名,
每當家長捎來比賽或考試的結果,
我都會思考....這樣的安排對孩子來說,對嗎? 然後呢?
我還能做什麼?
在拿下台北分區第一名後,
我思索著下一步。
孩子已經在入學考和市賽的準備期中,
長期以明確目標為訓練導向,
那這樣的模式還要繼續下去嗎?
而且作曲其實並非他的主副修,
我這樣的份量孩子能承受得住嗎?
比賽固然是好,
但倘若一直以結果導向為訓練目標,
恐怕會失去了「學習」真正的意義與樂趣。
但我們又需要適時的面對比賽帶來的壓力與在競爭中成長的動力,
身為老師其實也常身陷在這兩邊搖擺之中。
全國賽高手雲集、
創作非即時速成,
在有限的時間下,
到底該只為比賽,
還是放慢並歸零,
穩扎穩打磨態度?
各種評估與糾結,
最後我選擇後者。
在非常有限的上課次數,
我們再一次的回到基礎。
從現在的高度再看一次,
那些樸實卻始終是核心的基本概念。
比賽,只是一個過程。
檢視過去的學習成果,
調整未來的學習進度,
磨練內心的學習態度。
我們應該重視每場比賽,
但卻不要太過看重比賽。
重回基礎的課程,
我在孩子身上找到了這些日子累積的優點與缺點,
實力固然增加了、但卻也增加些因考試與比賽累積而成的僵化思考。
我們重新閉上眼、用心感受音樂的純粹;
從和聲、從最簡單的音樂元素,找回對音樂的感動。
從歷史、從經典的作品中,依循作品中的脈絡,找到我們該持續前進的路徑。
比賽結束後,
孩子得到了以下的評語,我知道他再次找回對音樂的感受了。
「和聲豐富、樂曲對比性佳」
「音樂性佳,伴奏音形可再多變」
「有結構性、有整體感」
「和聲豐富、有創意、有活力有想法」
「潛力無窮、發展性佳」
比賽結果,僅是代表家長給孩子的教育養成環境好、過往的老師教得好,孩子的天份與後天的努力,
而我們僅是給他在每個翻山越嶺的過程中,更多一點能力去解決關卡上的難事,
以及驗證我們的引導方式是否正確。
賽後,孩子又趕回去準備學校的期中考以及長號全國賽。
某天媽媽捎來訊息:「今天要期中考,早上進他房間,看到他床頭上的不是考卷而是昨天晚上新寫的曲子,真的是很愛寫…」
我想對於孩子的成長,這應該是不錯的安排吧!
一鬆一緊,考試比賽以及真正由內而外的養成,
和面對每個結果的情緒處理與謙卑態度,
這才是學習過程中,比賽與考試帶給孩子最大的意義。
也才是真正給予在音樂路上,一直走下去的動力。
熱情與勇氣
堅持與謙虛
比起第一名,更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