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術科成績放榜,看著學生拿到全國頂標的好成績,
心中除了跟著開心,也對自己一路不被看好的堅持感到值得與驕傲。
「寫出你心中想要的聲音吧!」
在考前放下一切規則,我和孩子這麼說。
不遵循考試步調與公式的教學,是一種冒險,
縱使背負著被質疑的聲音,我們仍勇敢的完成了這場挑戰!
我不討厭制式化的考試,
因為適度的評鑑是需要的。
縱使制式化,但在眾多考生中,
也只能仰賴這樣的方法來做初步的評斷。
但學音樂,並非為了考試。
考試是一時的;音樂是一世的,
我們當然為了準備考試做了某些方向的調整,
但那僅限最後衝刺的時刻,
大多的時間還是著重在「專業的音樂基礎訓練」、「建立素養」、「延伸創意發想」為主體。
我記得剛收到她時,
正要準備從國三普通班轉到音樂班,
我負責她的副修:理論作曲。
由於剛開始接觸,
而且有考試壓力,
因此並沒有表現得非常好,
僅是勉強的靠主修進了音樂班。
進了高中,我們歸零。
從基礎的理論、各編制的音樂分析與創作、結合影像的配樂,
各國風格與作曲家的研究與探討,更重要的是歷史、文獻與藝術的涉略,
總之,舉凡跟音樂、跟藝術相關的都需要探索。
毫無因為是副修,而輕鬆過關。
因為我認為創作需要的養分是非常多的,
不是一學期僅練一首曲子,應付考試即可。
那樣的音樂學習,只會讓孩子變成考試機器人,
而不是真正的在學習音樂。
根據家長說法,
每次上我的課之前都會緊張到肚子痛,
但到了高二,卻突然跟我說她要轉作曲主修,
這很顯然是一種被虐的概念,
但也很開心孩子能在這樣高強度的磨練下,
仍然保有高度的熱情。
讓學生感受到作品的偉大、
讓學生感受到基礎的重要、
讓學生感受到文化的影響、
讓學生自動自發的想努力。
(當然老師的各種冷冽眼神還是需要的)
當然,過程中並非一帆風順,
孩子正值青春期的叛逆與躁,一鬆一緊之間,
不僅考驗著孩子的抗壓性,也考驗著老師的應對能力。
嚴厲與鼓勵如何平衡的拿捏?
除了音樂的事、考試的事,你還能給予什麼幫助與啟發?
是否真的能讓孩子在這種嚴峻的教學下,堅持挺住?
記得在一場模擬考中,
與另外一位同學一起考試,
考完後,她跑來說:「老師,謝謝你一直都很兇!」
從高中入學的80到大學入學的90分;
從縣賽甲等到兩年後的縣賽第一名;
這一切的努力,都不意外。
或許在音樂創作上,仍需要一些天分,
但後天各種努力,
才真正能萃取出孩子內在的能量。
期待你
繼續在這無邊的音樂世界
保持熱情、好奇心與研究探索的心。
也感謝一路上一直陪伴支持的家長,放手讓我毫無顧忌的跟著孩子完成這場叛逆的挑戰。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