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對於音樂的重視,學校也積極成立各種樂團,不但培養孩子課後的才藝技能與人文素養薰陶,
透過樂團的興起更可增加辦學特色,成為招生重點之一。
不過,成立樂團並非如想像中簡單,從樂器採購、排練時間、指揮與分部老師的聘任到樂團經費的籌措等等,
都讓樂團成軍備受挑戰,除此之外,當孩子在沒有任何音樂基礎或者對於樂團的概念矇懂無知時,大家合奏起來,那就並非天籟之聲而是恐怖的噪音親耳。
「樂理」是一項非常重要但常被忽略的學習項目。
這重要性好比:
你學英文,不能不學字母、
你學音樂,不能不看樂譜、
你學游泳,不能不會吸吐;
你做蛋糕,不能不懂食譜。
每項技能華麗的背後,都建構在紮實基礎理論之上。
這麼重要為什麼還是會被忽略呢?
原因在於它不能立即見效!
在這速成的年代,大家希望
練一個禮拜,就學會一個音階、
練兩個禮拜,就彈好一個樂章、
練一個多月,就準備上台公演。
但學習樂理並不能立即得到反饋,因為
你學會拍子,你頂多在演奏上比較能抓到音樂的脈動;
你學會調號與拍號,僅是讓你看得懂樂譜所要呈現的資訊;
你學會各種樂譜記號或者音階的組成與變形,只是讓你在演奏時更有感覺;
但這些乍看沒什麼用處的樂理,卻慢慢的累積在孩子的心中,
慢慢建構她從理性的角度出發,品味音樂,理解音樂,進而更深層的感受音樂。
經過多年的臨床經驗證實,不論是在學習樂器前學習樂理,或者邊學樂器邊學樂理,
孩子對於音樂的堅持與克服學習中遇到困難的抗壓性都會相對提高。
想想看,若你是鋼琴老師,但接到一個已經正在演奏小奏鳴曲,
但卻連四分音符與八分音符都搞不懂的孩子,
應該是件恐怖的事
(但相信我,這絕非天方夜譚,因為他正紮紮實實的上演在每個音樂教室之中)。
個別課遇到上述情況還是小case,試想若你是站在樂團前面的指揮,
面對30-40位的孩子,只要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有樂理常識貧乏的狀況,
那就足以摧毀樂團,不管怎麼調音、怎麼對節拍器都很難救回來的恐怖樂團。
這些孩子不僅無奈也無力,濫竽充數就是。
即便是交給分部老師,在上課的過程中也是會遇到種種辛苦的狀況。
鑒於上述種種原因,越來越多的老師與指揮意識到了「學習樂理」的重要性,
因此從個別、小班團體到學校樂團,開始在練團與分部練習時間之餘,
安排樂理課程,讓孩子的音樂基礎更為紮實,也有助於孩子在樂團中的表現。
期許在未來能到更多學校服務,從國小到大學,根據不同的年齡、樂團編制與程度,
客製化專屬的樂團樂理/聽力既音樂素養課程,
讓孩子透過輕鬆有趣的方式訓練實用且紮實的音樂基礎課程。
雖然僅是短暫幾天或者幾小時的課程,卻觸動孩子對於音樂探索的心、喚回對音樂的熱情,
更重要的是想練樂器、邁向更專業目標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