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eige Dark Blue Art Exhibition Instagram Post
 
 
🎋「假如音樂讓我們看到自己最原始自我,『聽音樂』變成對生命原鄉的凝視。」- 簡政珍「音樂的美學風景」
 
這學期很榮幸有機會能到後甲國中音樂班和國中生們分享音樂美學,音樂已是抽象,再加上美學二字,就更加模糊了。
這麼摸不著邊際的概念課,到底要上什麼?
 
談美之前,我想談談感受,
談感受前,我想談談聽覺,
談聽覺前,我想聊聊聲音,來自生活周遭的聲音。
於是我們的課程循著聲音,來到了生活中的符號,
接著再從符號,看看我們生活中被制約的圖像,
接著從圖像與聲音/色彩與音樂/觀察與內省/涉略與創造…
秉持著課程核心拓展到生活中的各式題材,最後再回到音樂本身。
 
🎯課程設計核心架構
1. 追本溯源:沿著歷史走
2. 縱橫交錯:跨領域探索
3. 創意發想:學以致用
4. 內在省思:回歸自我認識與反思
 
 
 
由於是抽象的概念,在備課的時候,我盡可能的依循課程架構,讓課程內容得以完整、有系統,雖然是不同單元的內容,但架構清晰,得以讓學生感受到,當我們在認識美的時候,不僅僅是依循主觀直覺判斷,而是透過認知、理解時代背景下的垂直與水平交錯,到嘗試創作,在有限的框架中,衝撞突破並表達自我,並在完成創作後,透過自省與他評,回到最內在的反思。
 
這是一堂沒有對與錯的課,我希望給孩子主動感受、主動觀察並且啟動主動探索與反思的能力。擁有越多的理解,對於美的感受與詮釋甚至是評論,就能更加的客觀與自我表達的能力!
 
🎯課程設計主題單元
1. 生活中的符號:啟動聽覺與視覺感受
2. 畫中有話:聽見圖像中的聲音與音樂元素
3. 星座上的調色盤:星座與調性的遊戲
4. 自畫像中不能說的音樂秘密:跨領域歷史人文介紹
5. 餐桌與化妝台的音樂饗宴:嗅覺味覺與音樂的結合
6. 伸展台上的音樂設計:時尚與音樂產業結合
7. 機器人音樂家:人工音樂智慧於生活中的應用
8. 建築中的音樂流動:建築美學與音樂美學的結合
 
 
 
 
每個單元都不容易,備課的廣度也超越以前駕輕就熟的課程。不僅對我是很大的挑戰,對於第一次接觸這些議題的學生來說,更是需要一些時間消化與習慣。從陌生到看著他們發亮或者下課來主動跟我討論的樣子,你會知道學生開始有興趣了、覺得這樣的課程內容有意思了。
 
這是一堂沒有辦法全然用分數評斷的課程,但你能一次次地從學生的反饋、繳交的作業感受到他們的心流以及腦袋活絡的程度。孩子們發亮的眼神讓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在上高地建築中的音樂性與荀白克自畫像的音樂轉變歷程時,那一刻你似乎覺得『美感』像把燭火,從那麼一某微弱的光,慢慢燃燒,並越來越耀眼。
 
 
 
🎯課程延伸活動
1. 音樂中的纏繞靜心
2. 生活中的聲音符號
3. 畫布上的兩面鏡子
4. 如果我要開一家店
 
在學期末最後一個作業中,我請學生設計一家以音樂美學為基底的『跨領域』商店。你可以自己思考你要與什麼結合,更可以想像自己店面的裝潢、軟裝、色調、風格以及販賣的商品或菜單…。孩子的天馬行空以及設計真的會讓你看到無限的可能。我相信即便是想像的作業,當孩子們長大成人,或許這些發想與靈感,都將成為他們未來的養分之一。
 
🍃「過得像個人,才能看到美」- 蔣勳🍃
美,存在於生活中的每個角落。除了感受,更可以在積累對於從自身、從文化、從民族等跨領域的理解後,所產生主觀與客觀的觀點詮釋。
 
在龐大升學壓力底下的孩子,我希望能透過這樣的音樂美學課程,給予學生一些生活上喘息的空間。或許僅是大大呼吸一口空氣、仰望藍天或者感受鏡子中自己的樣子…當你開始意識到美這件事情時,你的生活將用不同的姿態開展。
 
📝授課時間:2021.09-2022.01
🎬課程剪影:https://reurl.cc/5GDQb6
 
#音樂美學
#音樂班升學
#音樂素養系列課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essiesmusic 的頭像
    Jessiesmusic

    乃潔老師的藝起樂學館

    Jessiesmus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