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悅下的嚴格,嚴格下的產物,才是促使孩子繼續往前邁進的動力。
賽前最後一次上課,我問:「截至目前為止,感覺如何?」
學生低著頭默默地說:「覺得好像有一點成就感,對於寫完一首曲子。」
一路走來,孩子並非討厭音樂,
只是用錯了方法在學習,而讓音樂蓋上了層灰塵。
用正確的雞毛毯子,掃掃灰塵,音樂又能再次重見光明。
這是一位從小到大一路走著音樂班道路上來的孩子,
基礎能力自然不在話下,但究竟是什麼讓他的音樂世界變成了泥濘,
舉足不前,提不起勁?
傳統的音樂教育經常是注重「成果」而非「過程」,
因此每一學期為了那完美的呈現台上的五分鐘,
我們經常是只練考試/比賽的歌曲,
再搭配微乎其微的練習曲或音階。
音樂世界何其廣大,你從小到大都練偏灰色跟黃色皮的書,不膩才奇怪XD
我非常贊同要達到一定程度的完美演出需要不斷且長時間的練習累積,
但,當孩子尚未長到一定的成熟度時,
比起成果,「過程」中所灌溉的養分,更加重要。
於是我們除了基礎的再建立,
我促使自己每一周都要介紹一種不同風格的樂曲、不同國家的作曲家給孩子認識,以及不同產業中對於音樂的需求與應用。從中分析該分析的嚴肅理論,但同時不忘告訴孩子這音樂世界的多樣性。
當然我們仍有考試的壓力,我的嚴格也曾造成孩子的不悅,
但在撐過來之後,他終於懂得為什麼要嚴格、為什麼要這麼要求,
也才知道嚴格下的產物,才是使他擁有繼續往下拚的動力。
雖然拿下全國賽的門票,但孩子不甚滿意自己的成績。
而我則是很滿意他的不滿意。
我陪著你一起游出放棄音樂的泥沼,
重新愛上音樂,並再次嚴肅看待音樂且學習要求自己。
在這之後,我會繼續陪著你游向自我探索的音樂大海。
然後告訴你,在這茫茫大海中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