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我好像終於知道[聽寫]在幹嘛了!」
「雖然我還是聽得滿爛的,但好像有比較聽懂一點」
在上了三堂課後,幾位音樂班的孩子這麼跟我說。
「那你以前覺得聽寫在幹嘛?」
「一直聽一些很難聽的題目還有一直La la la」
音樂上的「基礎訓練」,大多是為了讓學生有更好的能力去面對音樂。
不論你是不是音樂班、不論你是什麼科目,
其實我們都需要在考試/制式化的學習與素養和創意兼具的教學中取得平衡。
在素養如雪片般開散的年代,似乎讓許多老師與家長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要學什麼、不知道要怎麼學、不知道到底這與考試有何關聯?
但其實,我們只是讓教學加深加廣、活用且激發學生創意延伸,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但,
別忘了我們還是得面對考試 !
(即便現在有許多升學管道,但我們大多數仍不能脫離考試)
早在音樂素養如空氣懸浮粒子般飄散的幾年前,已開始嘗試素養式的教學,在各種摸索與嘗試下,
在分數與理想之間拉扯下,應用於音樂班、團體班或者個別課上,理出一套建立在基礎上,平衡分數與理想、融合素養與創意的教學邏輯與方法,
學生除了能在分數上表現亮眼,學習動機與學習品質也大幅提升,
是一條需要長時間實驗、培養,「絕非速效」的教學過程。
以下就音樂班的聽寫課簡單分享。所以,聽寫課,我們上些什麼?
聽寫中的樂理
我發現聽寫不好的孩子,樂理通常也似懂非懂。因為他或許連音程是什麼都搞不清楚,就要聽出某些音程。這就像是在畫畫的時候,你連顏色都不懂,就要進行調色的工作。因此在複習樂理的過程,我們會把「聲音」加進去,從樂理帶出聽寫,讓學生發現原來樂理和聲音息息相關、原來聽寫和樂理不分家,原來我們是為了聽到更美好的聲音、懂得更美好的音樂而學。
聽寫中的音樂歷史欣賞
從考題延伸、從考題反推。除了考試題目,我們能如何在生活中的音樂,「聽到」這些元素。在我們的聽寫課上,每周都會有一個主題,例如:「音程」。
從制式化的音程題目,到在樂曲中發現「音程」,讓孩子用他們最熟悉的音樂來舉例。「啊~原來這也有喔!」、「蛤~原來這個是二度的聲音喔!」當你聽到孩子這麼說,大概知道他們離理解音程就不是太遙遠了。
音樂就在生活中,所有的理論都是先有音樂後有理論,那不就代表理論也不應該遠離生活中的音樂嗎?
此外音樂欣賞除了經典的樂曲之外,也別忘了從流行音樂元素、電影配樂、動漫歌曲或者介紹各種「還活著」的音樂家著手,增加孩子對於音樂欣賞的親切感喔!
例如:末日經在音樂上的各種應用
聽寫中的創作
當學生會「使用」這個元素,也就代表他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了!
例如在進行節奏型態的練習時,除了練習聽出有這樣節奏型態的音樂,我會希望學生能用這個節奏型態進行創作,可以是各種媒材的創作,鋼琴、打擊樂器、口技…等等,唯一的目的就是「使用這個節奏型態」。
不需要太長,不需要花太多時間,不需要本末倒置的為了創作而創作,
僅是讓學生在課堂上實驗他們所學到的東西,真的有興趣,孩子一定會在下週和你分享他用課餘時間的「創作」(課後的創作往往令你驚喜連連)。
建立在基礎上的素養與創意教學
創意教學、素養學習是建立在基礎上的,
所有的學習都是先求紮根紮的深,再求廣,
以前往往為了「考試」而變得不知為何而學;
現在往往為了「素養」而變得不知在學什麼。
為了追求時下所流行的素養,而忘了學習的根本,
這絕對不是實行素養教學的初衷!
別讓教育口號亂了你的教學步調
走在面對考試、面對政策、面對你心中的理想教學、面對學生的實際狀況、面對家長的期待..等等,
「如何平衡」是所有老師、家長與學生需要面對的課題,一同加油,創造更美好的音樂學習環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