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識的苦練才是堅持的理由 用音樂幫孩子找回學習的感動
─ 來自高中第一志願音樂班學生的學習歷程分享
「老師,我考過了!!!」
當我收到這條訊息的時候,
覺得感動的並非考過這件事情,
而是這位來自高中第一志願音樂班的孩子,
第一次用了三個驚嘆號!!!
我能感受到她發自內心的喜悅,
也能感受到她再次找回學習的熱忱與堅持。
(因為從認識她開始,她所有的情緒都非常的冷靜甚至是平淡帶點無感)
「你最近在彈什麼曲子?」
「李斯特」
「李斯特的什麼呢?」
「匈牙利」
「第幾號?」
「不知道…」
「只有李斯特嗎?還有沒有其他的?」
「沒,因為考試只考這首」
(隔了3個月)
「最近彈什麼呢?」
「李斯特的匈牙利」
「歐上次那首嗎?要不要彈一點點試試看」
毫無感受的彈完後…
「你覺得這首最重要的節奏動機是什麼?」
「不知道」
「那你覺得這首的架構是?」
「不知道」
「那你覺得李斯特這裡為什麼要這麼寫」
「就…」
我想,這樣的對話大概不陌生。
每每接到在音樂班載浮載沉的孩子,
大概就是這樣的狀態。
在邁向專業的道路上,
我們需要大量的練習、持續的練習,
遠程目標當然是走向專業舞台,
近程目標則是每次學期的考試或者大小比賽。
有目標是好且必要的,但若為達到目標,
使用一些畸形且單一的機械式練習,
將在一次又一次追求達標的過程中,
漸漸耗損掉孩子的學習熱忱。
學習好像變成了通過一首曲子,
至於這首曲子到底長什麼樣、發生時麼事,
全都跟我無關,一切就只是「過了就好」…
當孩子的心漸漸冷卻,
你再怎麼的苦口婆心甚至聲色俱厲,
那都是多餘的,因為孩子已經把心門和腦袋關上。
在這半年準備轉主修考試的過程中,
我們以學習創作為由,
重新回到音樂的基本,
從和聲規則、從曲式架構、從樂譜上最基本渺小的元素開始,
一點一滴的、一步一步的再一次認識、感受音樂並學習如何應用音樂。
每一次的創作功課,
其實我都不會真的太去評斷寫得好不好,
而是藉由交來的作業,
從中帶領孩子檢視這一路從小到大對於音樂的態度與理解。
就像是指甲美容一樣,
先軟化泛黃、藏汙納垢、殘破不堪的指甲,
然後修復保養的動作慢慢導入,
最後再重新為指甲妝點最適合她的色彩。
半年內,適時根據孩子的學習情形與心理狀態,
逐漸加入學習的強度與力度,
面對考試我們仍逃離不了反覆、枯燥的練習,
但孩子理解到這樣的練習是有意義,
她也就不至於這麼排斥學習,
甚至當你用溫和的嚴格要求她時,
她也會慢慢地接受並且跟上你。
在確認考上後,我的階段性任務完成。
她將繼續由學校老師帶領,持續學習。
在考上後的最後一堂課,
我們聽著音樂,看著總譜,
嘗試學習一些新的分析與欣賞方法。
我看著她跟著音樂晃動的身體和發亮的眼睛,
回想起半年前的兩眼空洞與呆滯,
內心無比滿足。
「你覺得這首如何?你聽到什麼?」
「我覺得它這裡的旋律安排和在節奏上的分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