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許多人聽到樂理和曲式分析等關鍵字,就會瞬間覺得頭昏眼花。

沒錯,是真的不簡單,但其實這些看似生硬的理論,

都存在我們所熟悉的音樂之中,關鍵只在於我們是否有把它找出來!

 

 

我認為這些知識是必須伴隨孩子的學習進度,逐步建立的,

不為考試、不為檢定,不拘泥在寫各種無趣的考試題型,

只為了讓他更懂得「音樂為什麼這樣」。

 

【聽得見的樂理】

我經常讓孩子大量的聆聽音樂,並在聆聽的過程中,和孩子討論各種音樂的內容和它不同發展的可能性。

「你覺得這聽起來如何」、「為什麼作曲家要用長笛來寫這一段」、「為什麼這裡越來越小聲」,

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問題,卻會促進孩子去思考每顆音符的意義。當孩子逐漸養成這樣的思考時,他的腦袋也就會舉一反三的去推敲他所面對到的樂譜。

 

某一天上課時,小男理直氣壯的跟我說:「老師,他少寫一個音啦~

我淺意識想:「怎麼可能….應該是你眼花吧!」當然我沒有說出口,只是露出困惑的眼神看著小男 (沒錯,大人真的很常拒絕思考!要打屁股!!!)

小男不想再多說(我學生都超有個性的!),直接示範給我看:「老師,你看,就少一顆啊!你不覺得我補那一顆後,這樣才對嗎?

 

小男補上了G,他想要表達的其實是:「屬音到主音的概念」

 

因為經常聽音樂以及和我四手聯彈,累積了大量的聽覺經驗,因此對於在還沒有伴奏情況下,僅有主音的聲響讓他覺得有些單薄。

在孩子提出了這個問題後,我們順勢實驗了各種音到Do的作法,

也趁勢教了音級名稱(主音、上主音…)的概念,藉由聽覺實驗,

解釋了音和音之間的關係與功能(當然,我沒有真的告訴孩子主音、上主音這些連大學生有時候都還會忘記的字眼,而是用各種家庭稱謂來替代)

 

【看得見的曲式】

講曲式有些嚴肅,簡單來說應該是看得見的音樂句子、曲子架構。

當孩子開始能夠看譜彈琴時,我會要求孩子先「閱讀」樂譜,閱讀的重點從簡單到難,例如:

★ 樂譜上的畫面 (樂曲氛圍)

★ 樂譜上的譜表與譜號(這真的很重要,有時候大譜表都是高音譜記號,但小孩就經常淺意識覺得下面那行就是低音譜記號,然後怎麼彈都怪)

★ 樂譜上的音符走向 (上行、下行或級進或跳進,當然這可以用白話一點來請小孩觀察,有助於他們的視譜以及手型的預備方向、指尖彈奏的距離等)

★ 樂譜上的各式記號 (大小聲、速度,不注意這些基本的記號,彈琴就像機器人一般,毫無生命力)

★ 樂譜上的樂句

  1. 共有幾句呢?
  2. 有一樣的句子嗎?
  3. 有雙胞胎的句子嗎? (有點像又不太像的那種,差幾顆音)
  4. 有陌生人的句子嗎?(對比句,或者對比段落)

 

引導步驟:

1. 觀察看看,這是幾拍子的曲子呢? 樂句的節奏又是?

越小的孩子,越容易討厭視譜。因為他們想要快一點獲得成就感,想立刻彈新曲子,因此透過一些小道具,可以增加他閱讀譜面資訊的意願。

音高除了用唱的,也可利用各種音名或唱名卡牌來排列;節奏可用畫有節奏的樂高積木來呈現。

 

   2. 你覺得那些音最常出現呢?

孩子對於「比較」有著莫名強烈的興趣,喜歡數誰最多、誰最少,因此這個方法不但能讓孩子沉浸在比較的樂趣之中,

更能讓他們無形中非常認真的看完樂譜上所有的音,並且透過比較最多的音,可將這個最多的音視為中心音,來進行與其他音高相對位置的比較,提高視譜效率。

 

3. 你覺得這首曲子有幾句話呢?有沒有雙胞胎句子呢?

在樂句中,經常會有重覆或者在重覆中出現些微變化的句子,

學生很喜歡尋找,因為他們覺得這樣CP值很高 (練一行,會兩行的概念)

除了這樣,若有不一樣的地方時,我會反問他們,為什麼要不一樣 (通常是牽扯到句子的結束感,透過這樣的方式加深他們對樂句的感受)

 

以上這些小方法,都可根據學生程度調整深度與廣度。

目的希望讓孩子不會是以「腦袋關機」的狀態在面對新曲子,

而隨著樂曲增長,他們會慢慢建立從樂句、樂段到曲子架構的整體概念

 

「專業,就是把很深奧的道理用很簡單、很白話的方式讓人透徹的理解」

這是我在面對孩子時,經常提醒自己的!

看似很難的內容,其實我們可以用很簡單的表達方式傳遞給學生,

建立他們對於樂曲架構的概念,讓他們更知道音樂是怎麼一回事。

 

若希望孩子都是帶著腦袋在演奏音樂,

那老師的腦袋也要記得隨時開機喔!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樂理 樂曲分析
    全站熱搜

    Jessiesmus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