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學習音樂其實是在學習如何渡過關卡與調整情緒。每一種藝術的積累,
除了是一種興趣與美感的養成,更是自律的訓練,對孩子而言,
不論學習什麼都無法逃離關於基本功的練習。在過程中,我們尋找突破自我的動力與渴求,進行一場與自我的內在對話。
「奔放,除了喜悅與歡愉;更是一種內在自省與修補的過程。」
- 節錄至吳敏慈《與孩子一起奔放》講座內容
非常激動能聽到自己的偶像- 吳敏慈老師如此近距離的對話分享。
身為一位學音樂的人,如何在規矩與叛逆中找到音樂對自身的意義與存在價值或者說使命感
身為一位音樂教育者,如何透過自省學會欣賞孩子,陪伴孩子找出藝術在成長過程中的角色
身為一位音樂經營者,如何突破市場困境,走出創新同時又肩負對專業的堅持。
講座經過一周,敏慈老師的每句話言猶在耳,記下來和大家分享~
在我們開始陪伴孩子前,要先知道,陪伴的本質在於:
溝通、傾聽、欣賞、對話
自學帶給我最大的收穫就是學習觀察孩子、時刻調整與孩子的相處。
每一年重新檢視孩子要如何走,每一件事情都是一種選擇。先看孩子帶來什麼,而不是我們急著要給予孩子什麼。
學習藝術除了興趣的養成,更是自律的訓練
當你覺得孩子不專注時,我想先問問:「那你覺得怎麼樣叫做專注?」
→全身喚醒在做事情,這才是專注←
促使孩子自己想要完成的慾望,在藝術裡面找到自我突破的動力。
學習音樂、學習藝術其實是在學習如何度過關卡與調整情緒
藝術是一個與自己內在的對話
如何陪伴? 我們的陪伴是一種保有大量自己獨處的時間,但某些時刻我們會共處一起完成某項計畫。更重要的是你們相互「交談」。
所有東西都有「基本功」
即便我們不是藝術家,但我們可以一起參與戲劇演出的過程、一起學習欣賞的能力。藝術其實也在培育欣賞、專注,不僅僅只是演奏而已。
奔放,內心的自省;修補,才能繼續往前。
藝術是將存在於自然裡的各種美合而為一。
美之目的在於喜悅與欲願的發生,在於引發善,使其道德情感之養成,達到社會生活的幸福。
唯有真正深刻的走過且持續走著的藝術家、教育家、執行家才能如此自在優雅卻深刻的分享。
再次感謝敏慈老師給我們一堂如此寶貴的課程。接下來讓我們用行動支持用心的藝術家們:
{漫遊舒伯特}演奏介紹與購票連結:https://reurl.cc/x0k4K1
11/21, 11/22 (六、日)
{One+音樂藝術饗宴}藝術皆所見-展覽會之畫:https://reurl.cc/WL0vNZ
11/14, 11/21, 11/28 (六)6:00-8:00 P.M.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