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創作?不是彈琴就好嗎?」
「即興很難教ㄟ,有譜都彈不好了,沒譜能彈嗎?」
當我提到要在課程中加入創作和即興元素時,
經常聽到這些困惑。
小時候,我常被要求要表演鋼琴給大家聽,
但我常以「沒有帶譜」、「沒有背譜」而拒絕。
長大後,我還是以相同的理由拒絕(不過,因為有背比較多譜,所以拒絕頻率有下降),
但不經讓我思考...所以,沒有譜、沒有那些經典口袋曲目,
我們就不能彈琴嗎?
學了這麼久的琴,我們不能隨心所欲的彈心中的音樂嗎?
直到高中開始學作曲,我才懂得,原來不是不能隨心所欲的彈,
而是我們從來沒有嘗試過丟掉樂譜,用腦、用心去好好思考、感受音樂。
「唯有孩子能靈活運用他們所學到的彈奏技巧、樂理知識,並嘗試創作屬於自己的音樂時,他們才真正懂了這個他們正在學的元素」
學生經常被動的去完成樂譜上的指示,一首一首的通過,除了代表有練熟,
然後呢? 我們不習慣去思考樂譜上的各種為什麼…,
為什麼要有這顆音?為什麼這裡的節奏要這樣?為什麼這裡要配這個和弦?
每個為什麼背後其實都有它的道理存在,都能跟樂理互相應證。
反之,當我們在學樂理的時候,也應該要將硬邦邦的理論和題目,
轉化成「活的音樂」。
試想,當學生彈到這樣的簡單節奏時,你會怎麼教呢?
介紹四分音符,跟著拍子打、跟著拍子彈、加上音然後....?
我會讓孩子以這個節奏為單位,嘗試用身體節奏、用b-box ,
然後放上不同的音域,音高,創作屬於他的四拍節奏音樂。
看似簡單,但當孩子通過這樣的步驟時,
她會對於這個節奏有更深入的感受,很像突然變成這個節奏的好朋友一樣,
而不會僅僅是四個四分音符而已!
當同樣的元素再次出現或更加延伸後,孩子看待這個節奏的態度,
將不再是無意識、無感的了!
(可愛節奏卡的運用)
「如何教學生開始創作呢?」
看似抽象、天馬行空、毫無教材依循的創作,到底要怎麼教?
沒有一定的準則,需要長時間的經驗累積,就算被學生拒絕,
也不要太灰心 (一開始一定是會被拒絕的XD )
營造創作氛圍,讓創作自然而然,而不是刻意的「來,我們現在來創作」
很多關於音樂天才或作曲家的電影,他們都會有一幕是走到某個場景、聽到哪個聲音,
然後就下筆咻咻咻~一首曠世巨作就這麼完成!
看起來很誇張,但其實創作靈感真的存在生活中的每個角落,
老師要先從自身做起,把即興、創作變成像講話一樣自然的事情。
例如:當孩子再跟你分享大野狼或今天下雨的事情,或許就能來點這樣的音樂,
久了,他們會覺得音樂自然而然,不僅出現在樂譜中,也出現在你們的對話中,
慢慢的讓孩子不會「害怕」嘗試,才有機會開始創作。
P.S 對於習慣凡事講求標準答案的孩子,更需要多一點時間醞釀。
( 隨時隨地都可以創作~ )
從簡單的節奏素材開始,再慢慢加入音高,循序漸進,並非立刻完成「一首歌」
一個節奏、一個音,一個名詞、一個動作的發想,都能成為一首曲子。
創作其實和孩子的音樂程度、理解力與演奏能力相輔相成。
運用簡單的、孩子正在練習的或者音樂以外的素材作為發想
透過小小的變化開始,有依循素材的,
加一點創意、一點自己的想法和一點的天馬行空,
絕不要把「創作」都想成是全新的,
一步步由簡入繁,不要「越級」,而應該是把現在手上有的能力發揮的淋漓盡致。
鼓勵犯錯,把每個小小的意外都變成令人驚喜的音符
「沒有對錯,不代表就是亂彈一通」
創作是沒有對與錯的,而是關乎你的作品美感與內容呈現,
當孩子的耳朵開始有知覺的時候,
他們會對於自己似乎彈了「錯音」感到恐慌,
身為老師要有能力把這個錯音,慢慢轉化成可愛的小意外,
和學生討論這個「可愛的小意外」要怎麼處理會好些,
而不是斥責,這樣孩子很容易會退縮,放棄嘗試創作的慾望。
當孩子開始嘗試創作、甚至愛上創作時,
會開始留心生活中的小細節,
感受宇宙中的所有事物,
不論美、醜、喜歡或厭惡,
都彷彿要蒐集各種靈感似的,
讓孩子擁有更寬廣的世界,從放手大膽嘗試創作開始!
延伸閱讀:《 Improvisation and the Importance of Teaching Musical Creativi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