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堂課,老師帶我們從理論去看每個個案的治療邏輯與過程,是一種從「理性」的角度去探討音樂治療。也讓我有機會再次檢視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是否有部分有所缺失的課程。比起前兩週那種從即興引發的感動不太相同,這兩中應該是帶有些許批判、檢討意味的撼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知其能、探其心」
記得在以前修教育學程時,背了許多有關「發展取向」的理論,但老實說,那時的我根本還沒接觸小孩,對於0-1歲或者2-4歲的差別一點也沒有感覺,更別說認知心理等等層面。但隨著手上的孩子增加,遍布各年齡層,所遇到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再次聽到這些熟悉的發展取向理論時,心中便不斷發出「對耶!」的讚嘆聲!以下是講師帶我們了解,經由治療師判斷個案的情況後,根據三個主要的層面來進行評估治療,分別是生理、心理與環境層面。在面對每位學生的問題時,其實要能讓自己站在更高的位置上,從不同的面相去設法解決問題。「經驗」不等於「本事」;而且經驗很容易讓我們受過去的作法所限制,不容易突破。當你解決的學生越來越多,你的自信會增加,但這也很可能會讓你越來越倚靠你的經驗值來判斷,而忽略了其他的可能性。生理因素、環境因素與心理因素都是我們需要思量探討的,有助我們可以更全面與完善的解決問題。
(關鍵字搜尋:皮亞傑認知發展、艾瑞克森心理社會發展、佛洛依德人格發展理論)
說到這,感覺音樂老師非常忙碌,需要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我想,這其實都是為了讓我們能與孩子有更多良好的溝通,除了修練本身,也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孩子的生理發展狀況與正在或未來即將面對的問題。
 
東西再好,沒給對,也是無效。評估,讓你更清楚該從哪個面向下手處理問題
對於音樂治療師,事前的評估與對談是非常重要的,不僅是與個案,和個案的家長也極其重要,甚至他們還會有專業的評估表,好讓治療師在真正開始進入治療時,能對個案有較多的了解。(突然覺得…好像在切生魚片之前,除了磨刀,你還要知道每條魚的紋理,這樣那一刀切下去,才會是肉質最先鮮嫩、順口的部分。好啦~我離題了!)
在音樂治療前,治療師需要了解的有:病史、醫療史、家長期待、家庭背景、音樂經驗/互動表現、行為模式、音樂狀態、社會心理、認知發展、動作能力發展…等。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尤其當我們的上課性質是「一對一」,你與學生的連結,其實是會大過於團體課非常多。因此,我在接到一位新的孩子時,我也會先做一次面對面諮詢,這個面談的目的有幾下幾個重點(當然這僅是部分,會根據你們對談的時間與深度做微幅調整):
□ 讓家長與孩子認識環境跟老師本身
□ 了解孩子的狀況、先前學習的情形
□ 初步認識家庭結構與概況(由於這部分涉及個人隱私,所以在第一次見面的時候,並不會詢問太多)
□ 家長的期待與希望的目標
□ 讓家長清楚你的教學內容、方式…等等。(這點非常重要,尤其在面對出學的孩子,可能不是一開始就能彈琴,那勢必會有許多彈琴以外的活動需要進行,因此要讓家長了解為什麼要這麼安排,才不會老師盡心盡力準備,但卻造成家長誤會都沒在上課的窘境)
當然,還有許多問題是在上課過後才會發生的,但如果我們能在面談中,先獲得一些資訊,除了教材上能先做準備,老師自己的心理也能有所調整。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第一次的見面到第一堂課的上課狀況,其實是非常重要的!
 
讓音樂,自然地呈現學生的發展/心理狀態
我經常覺得音樂表現像是酸鹼測試紙,原本一張白色不起眼的測試紙,
讓音樂浸潤,似乎就能慢慢擴散成不同顏色的試紙,一個人的情緒/心理/生理機制與音樂狀態有很大的關係,你就有機會透過音樂來連結他目前的發展狀態。
在治療的過程,治療師會引導孩子進行創作,從他們的創作過程、創作的呈現與創作後的各種解釋與下一個階段的引導,都能探查出個案的狀態,並給予適當的治療。但這個過程是漫長的,每個階段都有任務在,階段性任務沒完成,下個階段會卡住。
不過,我認為最難的部分是「如何詮釋個案的創作」,這非常仰賴治療師的能力,不論是學理上、經驗上,因為不同的詮釋可能造就不同的結果。而且「詮釋」,其實是會涉及部分心理的層面。當治療程序牽涉到「心理」層面時,是需要非常小心的。老師有提到:為避免太過於主觀的判斷,都會需要有督導,或者需要有被治療的經驗、藥物與疾病的先備知識,因為這可能都有帶著自己的議題在面對個案。在教學現場,亦是如此啊!
我經常在孩子的創作中,得知孩子的生活、心中的情緒…等等,但卻沒有藉由這個創作,更深入的去探討背後的意義,或者藉由創作再去挖掘更深層的內容,往往只是透過創作延伸討論跟音樂相關的事,或許從今天開始,能多利用「創作」挖掘孩子更身的內心想法。
當你有足夠的實務經驗,套上理論你會或豁然開朗;反觀,僅是用文字遊戲來掩蓋你的不足、來偽裝你的脆弱。
「音樂治療的關鍵往往在那微不足道的小動作,治療師內在的彈性是否有足夠的本事去全面探討解決問題,對於個案的問題解決是非常關鍵的因素
學校教的只是跨過門檻的標準,但精準度與專業度須靠之後的臨床實驗
這是老師在課堂最後給我們的忠告,無疑是一語棒打夢中人!
在嘗試各種教學模式後、當這些創新、創意教法開始有些成效後、你開始慢慢累積經驗後,其實往往會讓你的雙眼逐漸被蒙蔽。仗著先前的經驗來做各種判斷、或者用一些文字、學理來綴飾自己所做的教學內容,而忽略了先前那種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精神,而變成了大膽假設、無心求證。在經過這兩堂課後,我認為我們除了需要大量累積經驗外,在面對每個新的問題的時候,除了回顧先前的經驗,也要再次歸零,讓自己用更客觀、理性並且以更細微的態度觀察,更重要的是與時俱進的不斷進修,吸收各種層面的知識,讓自己有更強大的能力去解決各式各樣的問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知其能、探其心」,期許自己在未來的教學生涯,也能秉持這樣的心態,面對每個孩子。上到這裡,音樂治療帶給我最大的衝擊並非讓我真的想跨足到這個領域,而是透過這些治療方法與病理知識背景的重新建構,能讓我在面對孩子的時候,有更多客觀、理性的處理方式。

 

 

arrow
arrow

    Jessiesmus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