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音樂治療一直非常有興趣但完全是門外漢,睽違三年,終於逮到機會再次回到師大進修 (真心感謝讓我調課的媽媽)。目前只上了兩堂,卻已帶來很大的衝擊與想法萌生。雖然音樂治療目前主要針對患有各種障礙的個案來進行治療,但其實這樣的概念應該也可延伸應用在各種教學狀況上。以下是被講師句句撼動的小小筆記,有興趣的音樂老師或臉書上的各位大師,請不吝指教,若有相關的課程訊息也麻煩提供:)

 

「沒有所謂音樂治療(教學)處方簽,每一種方法,都只是過程中的一環,而這些目的皆是要和學生建立''關係''。」

這關係像是座橋梁,建立在信任之上,橋樑搭建好後,你才能和學生互動、溝通、交流,並且從中挖掘、分析那些內在情緒背後的奧義。透過關係的建立,孩子對你的安全感加深,心房也能逐步卸下。此時,孩子的內心也才有機會展現(當然也要看你夠不夠敏感能察覺的到,切勿操之過急)

 

「孩子的創造力和他內心情感、所受的環境刺激有很深的連結,而我們藉由「即興」,讓孩子有發揮創造力、表達內心感受與宣洩情緒的出口。」

當我們不把音樂治療侷限在有身心障礙的孩子身上時,可能在教學上會有更多的彈性與發揮。在兩周的課程中,讓我感到最意外的是音樂治療對於「即興創作」的重視。治療師透過即興,與個案對話,從他們在即興的表現與回饋分析,從中了解呈現背後的因果關係。雖然認識到的個案分析與理論僅是皮毛,但這一連串的理論卻讓我一直起雞皮疙瘩。因為這不正是在我的課堂中,和孩子在做的即興創作有一曲同工之妙嗎?

即興之於我和孩子是種非語言的互動,當下不論是我們即興出的音樂氛圍,或在即興中剎那寂靜的片刻都自然而然地讓彼此享受其中。只是原本設計這樣5-10分鐘的即興,目的僅是讓孩子活用我們課堂中所學到的一顆音、一個節奏型態、或者一種小技巧又或者僅是說說一段心情小故事。從拒絕到亂彈,再到開始認真嘗試,當他們開始自發性的即興,你會發現孩子的耳朵打開了、眼睛和心,也打開了。此外,會和我有種用言語無法形容的默契,那種互相因為一小段旋律大笑、或者安靜沉浸在音樂中後,四隻手同時拿起來,嘴角露出的淺淺微笑。原來這十分鐘的活動是會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些什麼,像顆無法預期花期的種子般神秘。

 

「治療師與個案需要經歷一段很長時間的工作,才能慢慢的建立某種關係,而且沒有辦法即刻治療/解決個案的問題,因為這牽扯的不單只是眼下的問題,攸關個案的家庭、成長經歷,甚至追朔到嬰孩時期的記憶…」

音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亦是如此。

目前接手的學生,有一半以上在第一次和我見面時,對於音樂、彈琴這件事都是充滿厭惡與恐懼的。嚎啕大哭、抓著大門不走,或者上課五分鐘就在地上打滾拒絕觸碰鋼琴大有人在。花了很長的時間,從讓他們靜下來和我說話、重新認識聲音、試著打開耳朵聽音樂,然後再小心翼翼的站著碰碰鋼琴,到最後誘導他們重回椅子上彈鋼琴,是條漫長且充滿考驗的路,考驗的不只是老師,還有家長的耐心。因為要砍掉重練,不僅否認了先前投入的時間與金錢像是掉到大海裡,當看到別人的孩子超越自己孩子的進度時,更是折騰。

但如同治療師與個案,當你願意等待、願意讓孩子重新喜歡音樂、重回鋼琴前面彈奏,重新了解先前為了快速成效而誤解的音樂道理與孩子在速成的壓力教學下所造成對音樂恐懼的原因....當你願意這麼慢慢來、這般等待,我們就有機會再次刻劃深刻、長遠的音樂之路,讓音樂成為孩子一輩子的朋友。

 

當學生真好,每次從台上換位到台下,總能再次吸飽能量,獲得更多不同的靈感觸發。持續進修,把最好的回饋給孩子們。

  

arrow
arrow

    Jessiesmus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